牛電科技再融3000萬美金,到底合不合投資邏輯?
最近,正處于爭議漩渦之中的牛電科技突然宣布獲得鳳凰祥瑞領投的A+輪3000萬美金。至此,牛電科技天使輪+A輪總融資規模達到8000萬美金。在完成本輪融資之后,牛電科技現有投資方包括GGV、IDG、紅杉資本、梅花天使、明勢資本、創新工場、真格基金,以及本次新加入的鳳凰祥瑞等一線投資機構。
牛電科技再次獲得巨額融資的消息,乍聽之下還是讓人很詫異的。一方面,從目前國內的創投環境來看,資本正處于蟄伏期,最近半年來鮮見有剛剛起步的創業公司獲得如此大的融資額度;另一方面,牛電科技最近的日子并不太平,創始人CEO李一男目前還在受審,狀況未知。但就是在這樣一種內外部情況都欠佳的情況下,牛電科技愣是頂風再次融資3000萬美金,這不能不讓我們思考,投資人的投資邏輯又是什么呢?
首先,就智能互聯網產業的投資邏輯來看,投資人從來不著眼于創業公司當前的盈利情況,而是更看好在未來幾年是否具備可指數級成長的空間,成長的空間越大估值也就越高,而估值很少會因為當下的盈利情況受到影響。以目前市值超過300美金的京東為例,自上市之后,其長年處于巨虧,但是資本市場依然看好京東的未來,認為京東目前在做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投資邏輯在牛電科技身上同樣適用,牛電科技目前剛剛銷售出5萬多臺智能電動踏板車,銷售額達到2億元,盡管定價在電動車行業里算中高檔,但依然沒有獲得盈利,而且還面臨賣的越多虧損越多的境況。那么,投資人為何對此視而不見呢?
實際上,不同于以往互聯網公司切入智能設備制造的角度,牛電科技并沒有采用代工的模式,而是選擇在江蘇常州自建工廠,自己進行產品的設計、研發和生產制造等諸多環節,而根據牛電科技聯合創始人胡依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披露:“小牛電動的零部件80%以上的都是自己重新開發的,小牛電動N1的生產過程中為了追求完美,更是開發了206套精密模具,進行了無數次調試和測驗。”而這其實無形之中也抬高了小牛電動車的成本。不過,很多人都知道的是,科技產品都有一個技術成熟的曲線,一旦技術穩定和產品成熟,產品的成本就會直線下降,這也決定了牛電科技不可能永遠虧損,而一旦度過最艱難的技術儲備期,后續則擁有巨大的盈利空間。作出初創公司,牛電科技目前無論從新技術研發還是產品生產制造,以及銷售網絡鋪設方面來看,都還處于一個投入期,在這個投入期要求盈利無疑是涸澤而漁。相反,牛電科技在前期的投入越大,在后期發展當中建立的競爭門檻也越高,也就越具備行業競爭優勢。這是牛電科技在虧損當中依然拿到巨額融資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小牛電動對于目標市場形成了降維攻擊,產品具備不可復制的優勢。目前牛電科技推出的是一款小牛電動智能踏板車N1。產品兼具兩大屬性,一個是電動車屬性,另一個則是智能化設備屬性。就電動車行業來說,目前國內的電動車出行市場大概有2億輛的市場空間,不可謂不龐大,但是電動車行業作為一個成熟的產業,國內已經盤踞了眾多的電動車品牌,如果小牛電動單純只是一臺普通的電動車,可能很快就被市場的洪流所淹沒,根本不可能具備現在的行業知名度,也不可能獲得巨額融資。而如果牛電科技將自己定位成一個智能化的廠商,不滲透到電動車行業的產品研發設計和生產制造環節,那牛電科技就不具備核心競爭力,很容易被復制和超越。
顯然,如果這兩大產品屬性割裂開來,其實成長空間都很有限,而當兩者合二為一是,其市場現象空間則非常之大。而牛電科技的核心優勢其實對于現有電動車行業和智能出行產品都形成了降維攻擊。對于電動車行業來說,牛電科技通過創造出更時尚前沿的產品、采用更輕的互聯網銷售模式、以及更高的服務標準,將傳統電動車原有的商業邏輯統統打破,形成了降維攻擊。而在智能出行其他參與者來說,牛電科技又不同于其他互聯網廠商的玩票性質或者輕模式,而是采用自建工廠、自建銷售網絡和重構服務體系的重模式,同樣形成了降維攻擊。而且,從長遠來看,電動車是一個遠未飽和的市場,而且這其中在產品方面還有許多創新和改進空間。也因如此,小牛電動智能踏板車的出現才會更加讓人驚艷,其創記錄的7200萬的眾籌金額已經說明這是一個潛力巨大市場,這也是打動投資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最重要的是,牛電科技切入的并不是傳統電動車市場,而是一個巨大的城市智能出行市場。實際上,隨著國內經濟連續三十年的增長,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向前推進,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里居民出行和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更成為很多城市的“心病”。目前通過智能互聯網在國內解決交通擁堵和環保等出行問題有兩個著眼點,第一是智慧交通,就是通過對城市當中的私家車輛和公共車輛實行科學化的管理調度,從而整體提高城市居民的出行效率。這顯然是一個巨大的潛力市場,而目前滴滴的估值已經超過200億美金,全球出行軟件Uber最新一輪融資過后,估值已經逼近700億美金。第二則是變革交通工具。目前國內的汽車產業正在經歷一個變革,就是有原來的非智能的燃油汽車向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車的變革,這同樣孕育一個巨大的市場。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特斯拉和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而在國內百度、樂視等互聯網公司們都在加緊研發和制造無人駕駛汽車和智能汽車。此外,電動車、自行車等出行工具也成為了一個創新點,牛電科技的小牛電動智能踏板車N1和樂視體育的智能自行車成為兩者在國內的代表。
但從國內各大主要城市目前的交通狀況來看,滴滴和Uber的盛行并沒有真正緩解城市交通問題,在補貼刺激下,專車司機們出于多拉活兒的目的,往往會聚集在一些中心商業區,甚至還使得一些道路顯得更加擁擠。實際上,目前的打車軟件的運營策略與人們合理利用自己的時間和資源提高出行效率的共享經濟下的美好設想差距巨大。而對于中等收入的城市居民的中短途出行來說,除了公交、地鐵、出租車和私家車等出行方式之外,綠色環保的電動車當前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一方面,使用電動車進行中短途出行可以避開擁堵,大大提升出行效率,另一方面,電動車的使用成本也更低,省卻了燃油費、停車費和高昂的維修保養等諸多費用,比滴滴打車和乘坐出租車都要更加經濟實惠。目前看來,阻礙人們大規模的使用智能電動車出行的最大因素可能是天氣原因,如冬季寒冷的天氣以及霧霾天等。但從出行時間、出行效率、出行成本等多個方面綜合考慮,人們使用綠色環保和時尚設計的智能電動車出行必將成為一種時尚潮流。
總體來看,從目前牛電科技推出小牛電動智能踏板車以及后續推出牛油保、貼紙等增值服務和周邊來看,牛電科技真正切入的并不是傳統電動車市場,也并不是想要做傳統電動車行業里的老大,而是希望重新定義兩輪出行,瞄準的也是一個未來增長潛力更加巨大的市場,那就是城市里的智能出行市場。而在這個城市智能出行大市場當中,參照特斯拉、uber、滴滴們的市場估值,牛電科技的未來想象空間不可估量,前期參與牛電科技投資的投資人們顯然是賺大了。
智能界(www.mxbwsgo.cn)中國智能科技聚合推薦平臺,秉承“引領未來智能生活”的理念,專注報道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智能醫療、機器人、3D打印、智能汽車等諸多科技前沿領域。聚合品牌宣傳、代理招商、產品評測、原創視頻、FM電臺與試用眾測,深入智能硬件行業,全平臺多維度為用戶及廠商提供服務,致力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智能硬件聚合推薦平臺。
數量:5 | 申請人數:5 | 申領:100積分 |
最新評論